背景: 字色: 字号: 双击滚屏:
爱阅小说 > 北宋振兴攻略 > 第三百五十四章 拉肋而死

第三百五十四章 拉肋而死

作者:吾谁与归 返回目录

汴京城,受到东南沿海台风天气的影响,汴京大雨磅礴。


豆大的雨珠狠狠的砸在了水洼之中,砸出了一朵朵的水花。


水流汇集着如同河流一样,淹没了整个遍京城。


而此时的赵桓和李纲并没有像往常一样待在城中,而是来到了黄河沿岸,不断的视察着沿岸的筑堤。


而整个捷胜军已经全力发动起来,将沙土填入麻袋之中,在河堤上砸进了木桩,放上麻袋,加高河堤。


万事俱备,等待着汛期的到来。


赵桓忧心忡忡的盯着河面,魏承恩亦步亦趋的打着伞,可惜磅礴的大雨,这伞根本扛不住风雨。


“别打了。”赵桓推开了伞站了起来。


他看着黄河水面说道:“如果年初工赈监筑堤没有差错,这次黄河应该是绝无决堤的可能。”


“何栗孙博二人办事,朕还是比较放心的。”赵桓又自我安慰一般,说了一句。


“官家,黄河决堤,河官无罪。”李太宰顶着风雨,大声的说道。


赵桓艰难的在河堤上走了两步,说道:“朕知道,但是黄河堤坝绝对不能决堤。”


赵桓说着瞄了一眼大皇帝系统上的亡国倒计时,现在这个数字,已经是无法统计了。


黄河决堤的后果是什么,赵桓非常清楚,现在才到了秋分的时候,就已经有了彻骨的寒意。


上次系统提醒他,在未来将近百年的时间里,会有大降温,平均温度降低两度。


今年是最后一次的大丰收的年份,要是今年保不住粮食,明年就得出大事。


而这次的飓风登陆两浙路,不禁吹得赵构朝政不稳,直接被人抓着押解归京,更是吹得黄河也是水涨到了警戒线的边缘。


“捷胜军准备如何了?还有飞军以及飞军预备役,共计十万人,是否全部加入了救灾事宜?堤坝绝不容许有任何缺失。”赵桓大声的说着。


风雨声很大,淹没了无数嘈杂的声音。


但是岳飞和李纲等人,还是清楚的感受到了官家那种势在必行的气势。


“官家,回宫吧。外面风雨太大了。”魏承恩哀求的说道。


他都快哭了,要是赵英老祖宗回来,知道自己没把官家伺候好,还淋了雨,那可是要受处罚,而且是重重的刑罚!


“朕再看看。”赵桓继续向前走着,而身后跟着几名大臣,也跟着走在大堤之上。


走了没多久,赵桓就不住的点头,这大堤坝筑造的极为结实,虽然到了警戒水位,但是按照这个下雨量,完全没有什么问题,完全撑得住。


“都回去吧。朕就在这看会儿,一会就回去。”赵桓总算是放下心来,坐在石头上,看着飞军以及预备役背沙袋上河堤。


自从收到了台风来袭的消息后,李纲就开始了准备防汛的工作。


这事还是李邦彦提醒了李纲。


否则黄河决堤,在谶(chen预言、预兆,指凶事)言中:黄河决堤,奸人出。


这个奸人肯定不是皇帝,那就只能是太宰了。


所以李纲对这方面非常上心。


他视察大堤没有松懈,还让工赈监派出了不少的民夫,加固河堤,埋下了木桩。


只是赵桓还是有些不放心,让飞军以及预备役们,都上到了堤坝上,帮着工赈监做事。


在赵桓的逻辑里,这似乎是理所应当之事。


李纲对这事也是插不上嘴,军务官家一向不让他接触,而岳飞也没提出反对意见。


只有宇文虚中从未听说过此事,他发挥了台谏的功能,向官家谏言,不过也不是反对,而是提醒官家,防止官军哗营。


宇文虚中也是个地道的文臣,虽然更阴暗一些,做了是地下工作,但是他还不如赵桓,明白军心可用四个字的威力。


飞军和预备役防洪,根本没有任何人会抗命,也不可能出现哗变之事。


因为他们也有人均田均到了黄河沿岸,这要是决了堤,整个京畿路、河北路、两淮路,都得受灾,他们的家人也会泡在水中受苦。


所以,赵桓的命令,得到了极为良好的贯彻,面对洪水,赵桓从将卒的脸上,看到了决绝。


众志成城,人定胜天!


赵桓在宫中,写了八个字。


他让人用黄线,绣在了大红色的底布上,做成了横幅,告诉大宋所有人,面对天灾,他赵桓的选择!


士气大增!


就连岳飞都赤膊上阵,带着军卒们一起扛起了麻袋。


不过他比普通军卒更厉害,岳飞力气更大,一只手抓着一直沙袋抗在肩上,一个人当两个人用。


而赵桓这次终于看到了岳飞背后的刺字,尽忠报国。


赵桓看着这四个字,眼神就有些迷离。


在正史中,岳飞就是带着这四个字,拯救了南宋。


没有岳飞收拢杜充投降金人后的残兵,就没有牛头山大捷,也就没有收复建康,建康就是后世的南京城,战略意义极为重要。


岳飞收复健康之后,才重新构建了长江淮河防线,完颜宗弼才迫不得已,烧毁了临安余杭等名城,不得不撤兵。


被搜山检海的赵构,才从海上漂上了岸。


没有岳飞收复杨幺,荆湖北路一刻不得安宁,大宋的朝局就绝对不会稳定,没有税收的保障,指望南宋军卒,靠信仰打仗?


除非子弟兵成建制穿越回来,当然,真的成建制穿越了,第一个被杀的肯定皇位上的赵构。


岳飞谋划了十年的北伐大业,多次主动出击,稳定住了局面,在最后要得胜的时候,背上刺着尽忠报国的岳飞,就被赵构召回京了。


第二年死于大理寺狱中,历史上,连风波亭都没有。


只有拉肋而死!


赵桓对拉肋这个词不是很理解,直到赵英跟赵桓解释之后,赵桓才知道那是什么。


用麻绳勒住肋骨位置,两边多人拉扯,将肋骨拉进心肺,致人死亡。


如此英雄人物,没有死在敌人手中,没有死在战场之上,最后被皇帝赐死,还是被如此屈辱的方式杀害。


他带着未完成的一统大业的雄心壮志,离开了人间。


在最后死的时候,岳飞写下的八个大字,天日昭昭,天日昭昭!


该是何等的悲愤?


而了解这段历史的赵桓,看着面前扛着两麻袋沙土的岳飞,正健步如飞给大堤加高,似乎不知疲倦一样。


这个人总是这样,每战身先士卒,披坚执锐,所向披靡。


然后抗洪抢险的时候,居然还是如此,一个人当两个人用。


看着忙碌的岳飞和众多军卒,赵桓脸上挂着笑容。


这个感觉真的很好。


“官家,赵构到了京畿路了。”魏承恩在赵桓耳边小声的说道。


赵桓皱着眉说道:“什么?你大点声,雨声太大了。”


“官家!赵构已经进了京畿路了!还有沈从押解孔彦舟归京了!官家!”魏承恩不得已大声喊道。


“好!”赵桓一拍膝盖,就站了起来。


他一直在看,没有亲自去背沙袋,朝臣们不让他背。


真的让他背,他其实也背不动。


“岳都尉!你过来一下!”赵桓大声喊道,让岳飞过来。


“官家,有什么事吗?”岳飞一脸茫然,自己难道背错地方了?


赵桓笑着说道:“穿上衣服,跟朕走,去杀赵构。”


岳飞听到官家这玩笑一样的话,摇头笑道:“杀人有什么好看的,臣看得多了,也杀了不少。这边筑堤的事还多着呢。官家,臣就不去了吧?”


赵桓一愣,这一世的岳飞和赵构连面都没见过,岳飞当然没什么兴趣去看杀头,岳飞自己亲自剁下来的都不知道多少人头了。


领赏金已经成为腰缠万贯的富家翁了,在岳飞眼里,加固堤坝比看赵构死更重要。


赵桓想了想,不看也好,还是不见面的好。


赵构是岳飞的一生之敌,还是不要让两人碰面,比较妥当。赵桓也怕玄学和什么历史惯性之类形而上的邪门歪道。


“多你一个不多,少你一个不少,同去,同去。”赵桓说道。


怎么可能不让岳飞亲眼目睹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