背景: 字色: 字号: 双击滚屏:
爱阅小说 > 从1983开始 > 第四十七章 绿色金条

第四十七章 绿色金条

作者:睡觉会变白 返回目录

在这个时期,春城有四分之一的人都在养花、炒花,各大花市的每日人流量加起来,能达到恐怖的40万。


许非和许孝文顺着斯大林大街(现在叫人民大街)一走,见两旁楼的窗台上摆满了各个品种的君子兰,隔绝了冷空气,或孕蕾绽花,或傲然怒放。


再等到了红旗街附近,尚有六七百米的距离就开始拥堵,自行车都无法正常行驶,花市肆无忌惮的向外扩张,占据了一大片路面。


数不清的人自动形成了一顺一逆两条线,算是入口和出口。


旁边还有个家伙高举手臂,甩着薄薄的两页报纸,嘴里喷出阵阵白气,“《君子兰报》!《君子兰报》!还剩一份啊,还剩一份!”


“多少钱?”许非问。


“两块!”


疯了么,两块钱一张报纸?他稍微有点犹豫间,便见三五个人冲过来,遂道:“给我给我,我要了!”


拿在手里一看,正是12月初才创办的《君子兰报》,每周一期,每期只有四版。


头版上写着固定的一句话,便是那位****的题词:“大力发展花卉事业”。再看内容,主要是介绍花的品种、培育技术和市场行情。


许非略略一扫,便折好揣进怀里,跟老爹迈步往里走。同行的亦有很多男女老少,也攥着一份《君子兰报》,奔向红旗街花市。


一时间,他竟产生了某种错觉,好像与三十年后,那些拿着促销广告疯狂挤进售楼处、房交会的人并无区别。


跟着人群走了一会,才算进到花市里头。许非只觉嗡的一下,似闯入了一个截然不同的世界。


外面天寒风紧,里面热浪冲天,无数吵杂的声音混在一起,瞬间冲击着耳鼓,一时竟轻轻鸣响。


有裹羊皮袄的,穿军绿大棉袄的,穿呢子大衣的,还有极少数穿羽绒服的,脸上挣扎着,狰狞着,带着令人害怕的狂热、紧张、懊悔,仿佛世间百态,都浓缩在了这个小小的花市里。


口音更是天南海北,从最北到最南,从最西到最东,都能听得见。


不算宽的街道,已被人流彻底占据,两侧全是店铺,夏天时摆到外面,冬天怕冻,花都在屋里。


许非随便挤进去一家,见架子上摆着数十盆君子兰,开花的少,绿叶的多。


而柜台上,摆着一盆盛开的细叶君子兰,花是橘红色,与碧绿光泽的叶片搭配,更衬托得鲜艳动人。


一个男人攥着一沓钞票,额上青筋暴起,甚至连肌肉都在抽搐,“有没有先来后到?我先看中的,我先看中的!”


“可人家出价高啊。”老板笑道。


“我,我再加两千!”男人喊道。


“我加三千!”另个人也道。


“五千!我加五千!”


另个人愤愤的盯了一会,扭头离开,看来超出了自己身家。男子则大为得意,打开公文包,又掏出一沓钞票。


最后的成交价是一万二,就那么摞在柜台上,周围人看的呼吸粗重,眼睛发红。


男子急不可待的把花抱起来,走出店铺。


许非好奇,也跟着出来,就见这一路上,甭管认识不认识的,只要瞧你手里有花,品相还不错,都要问一句:“出手么?”


“出手么?”


“七千!七千!”


“一万卖不卖?卖不卖?”


“一万二!”


“一万五!”


“一万八卖不卖?”


男子仅走了几百米,价格就涨了三次,东头买的,西头卖了,两万二,净赚一万!


许孝文眼睛瞪的溜圆,以往的认知被大大撕裂,“就这一小盆花能卖两万多?这特么不是花,这是金条啊!”


“诶,君子兰现在就叫绿色金条。”


许非亲眼瞧见,也是心中澎湃,“走,咱们去别的地方看看。”


说着,俩人离开红旗街,到了清华路的花市。


这里也是人山人海,满目疯狂,而在一家店里,许非看到了一盆大花君子兰。这个品种叫“抱头和尚”,就是叶片呈饭勺状,叶尖向中间靠拢,好像抱头一样。


早在50年代,春城一个木工师傅吴鹤亭培育出了一盆花,后来这盆花转到护国般若寺的普明和尚手里。


普明莳养后,花长的特别好,叶片宽,短,尖圆,斜立向下略为弯曲,又向上翘。株形美丽,座似莲盘,花如孔屏颇不一般。


后来传到民间,人们就将此品种叫“和尚”。而抱头和尚,便是和尚与其他品种杂交出的新品。


许非看了半天,店主的这盆花是好,但也没好到那种程度,结果人家标价多少?


八万!


因为店主声称,这是春城最好的抱头和尚。


他瞧着这盆花,不由心中一动,隐隐琢磨出一个想法。


…………


当晚。


许非坐在床上,满床都是往期的各种报纸,新闻类型也是应有尽有。


“某机关技术员的弟弟,贪恋哥哥家君子兰,上门抢夺,导致口角,打晕兄嫂后,将嫂子塞入炕洞,致其死亡。”


“某市检察院的方姓检察官,听闻满城绿色金条,便纠结兄弟,全员持枪,驾越野吉普,夜奔春城。


然而消息走漏,车刚出城,春城警方便接到电话,全城严阵以待,劫匪刚到养花大户门前便陷入包围。”


这个某市,其实就是鞍城,一个检察官这么干你敢信???


还有一则消息引起了许非的特别注意。


“养花大王郭丰义成立了全国第一家君子兰花卉公司,市农工商领导争相来贺。”


这个郭丰义他很有印象,因为自己还是个小策划时,曾跟当地的君子兰协会联合办过一次展览,专门查了海量资料,其中多处提到郭丰义。


“倒是个入手点。”


许非沉吟思索着,白天里的思路愈发成形。


“咣!”


“砰!”


正此时,许孝文去澡堂洗澡回来,嘴里骂骂咧咧,“什么特么破地方,洗一半水凉了,差点没冻死我!”


他揉着半干不干的头发,往床上一坐,“小非,这花咱们怎么卖啊?白天看那一圈,算是开眼了,小小一盆花还能整出这么多事?真是庙小王八多!”


按照老爹原本的想法,能卖个几千块钱就知足了,结果来了一瞧,别说几千,几万的都有!咱的花不比人家差,凭什么不能卖高价?


人嘛,都这个心理,利益动人心。


“我明天得搬出去,您先住着,首要任务看好这几盆花。”


“那你呢?”


“我去找个人,还有我得用个假名字,免得留手尾。”


“哎,这我懂,以前闯江湖的时候我就用过假名,叫什么来着,哦……”


许孝文一拍大腿,“王石!”


“噗!”


许非一咧嘴,“您是怎么个思路起的这名?”


“评书门四大祖师爷啊,柳敬亭、王鸿兴、双厚坪、石玉昆,我特喜欢王、石两位。”


行吧,您爱叫啥爱叫啥。


“那你小子换个啥名?”


“我么……”


许非,小非……顾小飞?哦不不,他连忙摇头,“您合王、石,我就合那两位,就叫柳庆厚吧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