背景: 字色: 字号: 双击滚屏:
爱阅小说 > 从1983开始 > 第二百八十二章 许非说(3)

第二百八十二章 许非说(3)

作者:睡觉会变白 返回目录

《论影视剧的自我修养》第二篇,服化道。


许非写的比较郁闷,如果写后世,他能喷十万字不重样。现在的影视工作者素质太高啊!服化道要贴合时代,符合人物,这是当常识来做的。


所以他只能强调其特殊意义,呼吁大家重视,懂得欣赏。


“服,即服装设计。化,即化妆。道,即道具和布景。


如果剧本决定了一部作品的下限,那服化道就决定了它的上限。它是观众的第一眼审美,是评判作品的重要标准,不是用一句‘幕后工作’就能形容的。


关于它的讨论性,更多出现在古代戏中,还是先看例子。


图片是1983年的电视剧《武松》,齐鲁电视台拍摄,祝延平主演。


它不仅仅是一部改编名著的古典电视剧,在很多方面,该剧都足以载入史册。比如它的叙事结构、镜头运用、武打设计等等,都达到了高度成熟。


今天我们说的是服化道。


《武松》堪称开创了服化道尊重历史和文化的先河,虽然当时很粗糙,但细节值得考究,基本还原了北宋末年的社会风貌。


看图。


书中写武松辞别宋江时,‘穿了一领新纳红袖袄,戴着个白范阳毡笠儿,背上包裹,提了杆棒,相辞了便行。’


北宋男子的基本服饰,大概分公服、常服和平民服。武松此时不是都头,所以穿的是平民袄,长至膝盖,有袖头,夹或棉。


至于范阳毡笠,毡笠是用羊毛或其他动物毛制成的,带宽檐的帽子。


范阳在今保府北部以及京城这一地区,在北宋属汉族和游牧民族的交界处。当地汉族人学会了制毡技术,又拥有丰富原材料,就成了毡笠的生产基地。


北宋驰名品牌,老少爷们都喜欢。


所以我们再看《武松》的这身装扮,自会发现其中妙处与值得敬佩的地方,这也是服化道最根本的价值。


我们不能拿前朝的剑来斩本朝的官,不能在战国时期就出现胡服骑射,更不能从建筑外景到室内内景,从人物着装到桌面摆设,永远那么崭新靓丽。


古代砖墙上没有风吹雨打的痕迹,人来人往的集市干干净净,一尘不染。


这种‘崭新’,必须要唾弃。


所谓一步一景有故事,一草一木总关情。


服化道绝不是可有可无的幕后,其中蕴含的庞大信息,决定着影视剧‘塑造环境’的成败,也是作品真实感的关键来源。


甚至承载着传播历史符号和营造美学的重任。


再举个例子,我在电视剧《红楼梦》中有幸出演了贾芸一角,有段时间与化妆师杨树云同屋,他就为我讲述了构思黛玉罥烟眉的过程……”


在许非饱藏私货的第二篇文章见报之后,数家全国性报刊的转载影响力,也慢慢释放出来。


《中国电视报》、《大众电影》、《大众电视》等,每期的发行量加在一块,不亚于一次央视黄金时段的广告投放。


在文艺界和影视爱好者的圈子里,引起了相当震动,很多人都在讨论他的专栏。


媒体敏锐的抓住这一热点,连番采访相关人士。这货朋友也多,不少人拎出来都能颤一颤。


“戴临风:带来了一种新视角,值得思考。”


“陈长本:通俗易懂,多数观点并无偏颇,可以作为影视爱好者的入门知识。但有些内容未免言过其实,太过想象。”


“陈小二:哎哟,总算有人说到表演了,不然我面条就白吃了。”


“李雪建:这是演员的本分。”


“葛尤:怎么没夸我呢?”


“杨树云:希望越来越多的人,看到我们幕后工作者的努力和价值。”


“汪朔:这小子就是教大家怎么看戏呢。”


“刘恒:感觉对我很有启发,尤其赞同对服化道的论述。”


“张铁霖:国外信号不通。”


支持、交流、善意批评者居多,纯反对的较少。


谁能看出来,他是真心喜欢影视艺术,并希望这个行业有大发展。


而且他除了吐槽一下皇阿玛之外,没有开杀戒的内容。被夸到的作品和电视台,不可能跳出来喷,没被夸到的也无所谓。


人家都写“由衷敬佩现在的影视工作者,在成本少得可怜的情况下,还能做出如此考究的服化道,着实不易。”


你还有啥可说的?


总之一夜之间,许老师觉得自己火了。


“在八十年代,每个人都能当上十五分钟的学术超男。”


——许·中天·非


…………


“哎哟,许老师!”


中心办公室里,许非迎来了一位出版社编辑,也就是前段跟自己说,先在报纸上试试水的那位。


“不打扰您吧?省的您跑一趟,我就特意过来了。”


编辑热情洋溢,笑道:“老实说啊,我真没想到理论性文章也有这么多人喜欢,还是您笔力足。”


“就是新鲜,读者图一乐,真让我搞理论还不一定能成。”


“谦虚了不是,行了不说废话,今儿来跟您商量商量出书的事。”


编辑取出一份合同,许非一瞧。


大意是,许非起码要写十篇,总字数不超过十五万,对方负责编纂出版,稿酬一次性付清。


在早期,作家不赚什么钱。


报刊、出版社都是看情况给,给完这文章就跟你没关系了,人家爱卖多少是多少——直到两个人的出现。


一个是汪朔。


他最初是按字算,一个字五块钱,有家魔都的报纸约稿,一听2千字要1万,直接吓跑了。


后来又按版税算,这都懂。


另一位是郑渊洁。


头几年他还过得很贫苦,同时在16个报刊上连载《皮皮鲁和鲁西西》,但稿费微薄。


他就对负责人说,负责人表示,报纸那么多文章,你怎么确定是你的小说让销量增长了呢?


郑渊洁觉得有理,便决定自己办一份杂志,只连载自己的作品,并且酬劳按分成算。


于是《童话大王》横空出世。


十栋楼存信都不算啥,他还是建国以来第一个移动电话用户,最膨胀的时候穿500块钱一双的袜子。


这袜子用纯银做的,据说能杀菌去味。


而此刻,许非翻了翻合同,给的钱不多。他倒不差这点钱,主要想看看有多少人会买书,遂道:“酬劳能不能改一下,按分成算?”


“……”


编辑应该有准备,并未意外,问:“您想怎么分?”


“按你们的正常价,不用特殊。”


“可以。”


编辑直接又摸出一份合同,看来真想趁热打铁,免得让别家抢走。


许非一乐,也没看,刷刷签了字。


自个也神奇,你说我一三级美术师,怎么就成文化名人了?上哪儿说理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