背景: 字色: 字号: 双击滚屏:
爱阅小说 > 从1983开始 > 第七百四十六章 墙内破烂墙外香1

第七百四十六章 墙内破烂墙外香1

作者:睡觉会变白 返回目录

京城,小破公司。


门口挂着一块崭新的牌子:博纳文化交流有限公司。老板是于东。


随着中影集团组建,他的工作关系也从北影厂转到了中影,本想着可以发行引进片,结果这块蛋糕早被老员工占据,自己只能继续做国产片。


而今年年景又不好,引进片禁止,国产片例常萧条,他提职无望,一咬牙下了海。


此刻,破办公室里,于东正跟导演黄健新掰扯。


“老实说,您这部电影,我在北影厂时就相中了。但那会有规定,最多给您60万,我也做不了主。


现在我单干,我出120万,把发行权卖给我怎么样?”


这片叫《说出你的秘密》,王志闻、江杉主演,三年前拍的,一直在片库里落灰。


同样落灰的还有一大堆,部分是各种原因没有发行的,部分是制片厂为完成指标,粗制滥造就没想着上映的烂片。


“你这么看好这片子?”黄健新奇道。


“以我的经验,今年情况特殊,片源奇缺,多了不敢说,七八百万肯定有的。我底都跟您交了,我现在没什么钱,账上一共30万,如果能行,我愿意都拿出来先当定金。”


“好吧,我帮你跟制片厂沟通一下。”


“那太好了!”


于东把黄健新送出门,心里暂松了口气。


初次创业,一穷二白,但他知道自己的优势,凭借发行工作积攒起的广阔人脉。那真是喝出来的啊,一杯酒一个拷贝。


他没回屋,骑上自行车奔最近的一家电影院。


还没到就听劣质音箱里放着歌,很野性的美式女声:“在,想你的三百六十五天;听,你我最爱的那首歌……”


到了门口一瞧,《宝莲灯》的大海报早已贴上。


“国产动画巨作暑期呈现,天王巨星献唱主题曲!”


“无与伦比的幕后阵容,姜闻、徐凡倾情献声!”


“国际级水准,国产动画新的飞跃!”


于东抽了抽嘴角,是天下的味儿,听说天下把发行分出来了,叫什么橡果。


他进入休息厅,不禁又吓一跳,今年格外萧条的电影院居然能看到人头攒动的情景。而且叽叽喳喳,声音吵闹,跑来跑去,极为低龄化。


全是十来岁十几岁的孩子,由家长带领,或者干脆一家数口。每个孩子手里还拿着一盏小灯,就宝莲灯的形状,装个小灯泡能发光那种。


“老李!”


“小于,你怎么来了?”


“过来转转……”


于东找到一个工作人员,问:“那灯是干嘛的?”


“礼物呗,16岁以下的观众都送。”


“那也不值钱啊,有点寒碜吧?”


“啧,凭这个灯和票根可以参加抽奖。


最次的,配音演员签名的文化衫一件;最好的,半价去象山夏令营,亲身体验拍摄现场,指不定还能混个龙套爽爽。”


你妹!


于东心中暗骂,太欺负人了吧!


他知道橡果拿下了《宝莲灯》的发行权,可也不能这么弄啊!别家只是发行,你特娘产业一条龙?


“象山夏令营”这个说法,是今年暑假开始之前,突然冒出来的。


在京城、魔都、蓝鲸等大城市宣传了一下,跟旅行社合作,收费适中,卖点就是影视城、明星、体验拍戏,外加象山海鲜节。


颇受一些有闲钱的家庭喜欢。


表面看来是商业行为,但于东很有头脑,天下不仅要当制作方的巨无霸,还要当发行方的巨无霸!


将来是不是还要当放映的巨无霸?


他想起如今的局势,激灵灵一抖,不好说。


聊了会,那边检票入场了,一群孩子乌央央涌进去。于东笑道:“《宝莲灯》票房应该不错。”


“嗨,饮鸩止渴。”


一提这个,对方就发牢骚:“从年初到现在,影院毛干鸟净,早就揭不开锅了。尤其引进片一禁,观众更不爱来,我欠了几个月工资没发。”


“没反映反映?总禁着也不是事。”


“谁敢反映?南联盟那事刚过去俩月,你反映不找骂嘛!我们现在就是饿三天给一顿饭。


干的稀的还不一定,死不死看运气。”


聊了半天,于东才找到相熟的影院经理,表示自己现在单干,以后多照顾云云。


跟着又去别家,一一维护关系。


黄健新动作很快,没多久就带来了发行授权书,作价120万,先付30万定金。于东分文不剩,借了点钱,立即踏上了南行火车。


…………


某省,某市。


电影院门口连条狗都没有,售票员拄着腮帮子打盹,好容易一对情侣过来,站在门口瞅半天。


“《风云》?”


“这都什么时候的片子了?VCD早看过了。”


“哎,下场《星月童话》。”


“这倒没看过,我问问。”


男生敲醒售票员,道:“《星月童话》谁演的?”


“你管他谁演的,买不买票?”


“咋没有海报呢?”


“你到底买不买?”


男生拽着女朋友就走,特明白:“咱们买碟在家看,走走走。”


……


某电影院。


一个小年轻在门口转悠了许久,终于鼓起勇气买了张票。


明明没人看他,自己却觉得脸上发烧。


只见门口戳着块板子,上写:“《玉女聊斋》,徐锦江、钟真主演……未满十八岁禁止入内!”


……


某个县城。


《新周刊》的采编人员正跟工作人员唠。


“我们电影院租出去了,白天卖衣服,晚上放电影。”


“放什么电影?”


“走私片呗,哦现在不叫走私片,就是那种盗版碟。县里就这一家电影院,听说隔壁县的影院已经改成二人转剧场了。”


“现在这种环境,你觉得需要改革么?”


“必须改,不改就死了。”


“那你认为应该怎么改呢?”


“这我不知道,反正别让我下岗就行。”


……


某电影公司。


“撑不下去了啊!我们员工已经去收废品了,比做电影都赚钱。”


“你就不能跟上头说说,你不是有关系么?”


“现在这局势,我可不敢说。再坚持一下吧,《宝莲灯》不挺受欢迎么?”


“那也不能放半年啊……许非那小子不知道搞什么,要退出电影业了?”


“我刚跟天下联系过,有部张艺某的《我的父亲母亲》。”


“农村戏?”


“嗯。”


“唉,算了,好歹也能顶一阵。”


……


引进片禁令施行两个多月,国内一片哀嚎。


如今中美关系紧张,也不敢冒着杀头的危险请求解除,只能硬撑。还真有不少给许非打电话的,询问有没有带劲的片子。


许老师只道在拍,在拍,不要急。


还没到关注国内的时候,这阶段是墙外开花墙外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