背景: 字色: 字号: 双击滚屏:
爱阅小说 > 春秋大领主 > 第370章:坏消息一个接着一个

第370章:坏消息一个接着一个

作者:荣誉与忠诚 返回目录

管理一个国家真的不容易啊!


尤其是想治理好。


春秋中叶管理国家的难度其实比以后要小不少,管住一帮贵族基本上也就能对一个国家完成操控,不需要怎么的事无巨细。


吕武成为留守,是将贵族视作官僚在管理,期间被士鲂和魏琦分别提醒了一次。


没别的。


就是吕武管得有些过于宽了。


俺家要种黍不种粟。


话说,关你屁事啊!


俺的土地,想种啥就种啥,外人管得着吗?


这尼玛……


还真管不着!


作为一名统治者,能管的就是贵族有没有按照规定进行纳赋或交税,再来就是评价纳赋时的表现。


平时再管一管贵族之间发生的纠纷,好好做一名最终仲裁者。


制定国家的发展方向,选好盟友与敌人。


其余?


地方上的建设不需要最高统治者去操心,各家会自己进行规划与安排。


实际上,发展自身领地这种事情,除非是真的没有那个能力,又或是频出昏招,要不哪个贵族不希望自己好呢?


“现在的国家结构太过于依赖贵族了。”吕武心想。


这种国家结构,只要首脑能将国中的贵族团结起来,哪怕不能发展与壮大,国家也绝对不会陷入混乱。


贪污的行为?


“士”向封主纳赋或交税。


封主再向国君纳赋或交税。


架构太过于粗糙,相反不太好贪污呀!


内部真的发生点什么跟财帛有关的事情,一般也是办事的人收取贿赂,导致该上缴的东西数额不对。


因为过手的人太少,查起来异常的简单,绝对一查一个准。


目前还有一件非常操蛋的事情。


财帛有用只是针对贵族而言。


土地买卖那是不存在的。


有能力生产商品的人九成九会是贵族。


大宗商品的交易也只会存在与贵族与贵族之间。


导致的就是,非贵族压根就没有大手大脚花钱的机会!


所以,想当商人的前提是要有个贵族的身份。


大额商品的买卖,一般也是各个贵族因为自身发展的需要在进行采购,极少用于自身的享受。


吕武之前想研究瓷器,也有些眉目了。


后来,他发现哪怕是将瓷器研究出来也发不了财。


原因?


这么个年头,绝大多数贵族很少考虑自身的享受,想的愁的是怎么把家族发展壮大。


如此一来就注定了一点!


奢侈品会有市场,却需要花很长的时间来营造那个环境。


比如说瓷器,要给个高端大气上档次的格调。


用一句广告语,叫:今年过节不收礼呀,收礼只收……


唯有那样才有可能大卖特卖。


不然遭遇的结果可能是“夫珠玉金银,饥不可食,寒不可衣”的下场。


简单的说,任何的商品都是因时而异。


现在首先需要考虑的是吃饱,才能来谈享受。


对于各个贵族需求就更简单,发展家族的武力才有继续生存下去的保障。


这不。


吕武刚刚就完成了两笔买卖。


士鲂采购了一千八百套装备。


用“装备”这词,能看出并非只单纯购买了铁甲,还附带其余的商品。


他交付的不是钱币。


主要是布匹以及粮食,再加上一定数量的奴隶。


解朔像是砸锅卖铁了一般,咬牙购买了五百套铁甲。


一样不是单纯出钱币。


这或许就是解氏的极限了?


吕武对解朔谈买卖时一脸咬牙切齿,印象深刻到不行。


看看人家狗大户……,没错,说的就是背靠范氏的士鲂,买一千八百套装备没看出有什么肉疼的微表情。


谈买卖期间,吕武得知士鲂已经从范氏别出。


士鲂获得了“彘”地。


这个“彘”地就在“阴”地和“吕”地边上,位处汾水东岸。


如果吕武得到“随”地,会对“彘”地形成实际上的围起来。


他问士鲂,以后是继续称呼士鲂呢,还是该改叫彘鲂了。


士鲂沉默了五六个呼吸的时间,给出的答案是继续称呼士鲂。


那么,士鲂的别出就是成为小宗,并不是旁支。


简单的说就是,士鲂与士匄虽然分了家当,以后却还是两位一体,不是真正的独立自主了。


情况跟魏氏那边一样。


毕氏才是主宗(大宗),魏氏、令狐氏、栎阳氏是小宗。


说魏氏和范氏一样,主要是范氏作为大宗的存在感很低,相反士氏却广为人知。


必须要说的是,范氏不显山不露水的,但绝对是一个非常牛逼的家族。


广为人知的有士氏,范氏也有点存在感,杜氏和刘氏持续闷头发展。


属于范氏却已经消亡的还有巩氏和随氏。


现在,范氏又多了一个彘氏。


吕武从各个大家族的分家看出了一个规律。


一个家族之中能够出一位人才,他获得高位之后必然会自立门户。


每一个家族似乎对分家都是喜闻乐见的态度?


不是抱着那种分家会导致家族遭到削弱,打死不分家的执拗。


这个是时代背景来决定的前提。


现在的人们认为的开枝散叶跟后世存在区别。


目前是有多少地盘,才能让一个家族进行开枝散叶。


进行的无非就是周天子分封的那一套。


分封在后世被认为是糟糠。


可是,也要看看进行分封时的实际情况。


周天子进行分封,让诸夏迎来了开拓进取的扩张时代。


很多事情在后世看来是一种错误,只是过于想当然了。


吕武知道很多先进制度。


不是他太怂才不敢用。


纯粹是要合适。


真的!


合适比什么都重要!


步子迈得太大,很容易扯到蛋的。


雪像往年那般,到了时间就开始在下了。


吕武已经得知楚国和秦国牵头,邀请列国到蜀地进行会盟。


算一算时间的话,该得到通知的各国,早就见过楚国或秦国的使者。


晋国也有派出使者前往各国,时间方面不太好说是比秦楚早到或晚到。


有消息陆陆续续回馈过来。


齐国找理由拒绝听从晋国的召唤。


鲁国以齐国决绝召唤为理由,同样表示无法听从晋国的安排。


这对欢喜冤家没完没了的闹腾,历来就是其中的一国有什么动作,必然牵扯到另外一国。


齐国不愿意出兵?


鲁国怎么敢出兵?


他们需要将兵力留在国内,防止遭到齐国的侵略。


晋国的一帮小弟中只有曹国毫不犹豫地听从召唤,其余小弟讲出那样这样的理由或借口,打从事实上拒绝了晋国的召唤。


吕武其实还好,只是看到士鲂、魏琦……等等贵族听到消息暴怒,怎么都要展露出愤怒的一面。


不管理由或借口是什么,只光从拒绝召唤来判定,一帮小弟已经背叛了晋国!


吕武事先让出使的使者打听消息。


可能是现在的人们没有保密的意识,又或是其余什么?


各国接受秦楚前往蜀地会盟的消息并不难打听到。


士鲂收到回馈非常沮丧地说:“吾等德行有亏,以至如此。”


讲的不是他们个人的品德。


其实就是在他们的领导下,晋国竟然落到这样的境地,丢脸丢到祖宗十八代了。


事情看着还真挺大!


原先的各个小弟悖盟,还跟晋国的敌人勾勾搭搭,很直接地掀开晋国现任高层的遮羞布。


他们该愤怒,也该羞愧。


吕武是留守,需要振奋人心,直接发表公开讲话:“晋国不是得到诸侯国的爱戴才能成为霸主。我们之所以是霸主,是因为我们够强!”


他不光在国内发表公开讲话,将各国拒绝召唤的消息送到国君以及四位“卿”手里,一样将原话给写到汇报中。


一大串的话语只有一个核心意思:他们如果认为晋国不再是霸主,那就打到他们重新承认!


霸主,历来就是孤军奋战的!


众多的消息中,还有一道消息值得注意。


宋国委任鱼氏镇守“彭”城。


鱼氏却背叛了宋君,接管“彭”城之后原地跳反,带着城池举族投靠了楚国。


暂时还没有更多的消息回馈过来。


鱼氏背叛宋国的事情,会是国君和智罃、韩厥、中行偃、士匄先知道。


对宋国来说,他们从去年到今年,坏消息是一个接着一个。


严重让宋国受到打击的不是鱼氏的背叛,是宋国上将军老佐后面率军想去夺回“彭”城,又将宋国最后的两万精锐丢了大半,狼狈退回“商丘”。


连续的失利并没有让宋国绝望。


宋国是一个举世皆敌的国家,还要长期面对楚国的威胁,韧性方面不用怀疑。


宋国右师华元并不知道晋国已经出兵援救的消息。


他一顿急赶到了“王野”撞上了正在南下的晋军,亲自动手将自己弄得异常狼狈,才跑去谒见晋君姬周。


怎么都是个贵族。


好歹是右师(执政)。


一副狼狈到极致的模样,令晋国一帮高层见了,怎么可能不目瞪口呆。


国君和几位“卿”心里大惊,想的是楚军已经攻到“商丘”啦?


卧槽!(一种体位)


这可不行啊!


要是楚军攻到“商丘”,等于宋国已经到了最为危急的时刻。


哪怕楚军没能攻下“商丘”让宋国灭亡,宋国从各方各面也必然遭到最大的削弱。


一个弱小的宋国是无法在南方生存的!


晋国该花多大的代价来挽救宋国,后面又进行哪种程度的帮助才能让宋国重新立足?


轮到俺当老大,咋能就这么惨?


那一刻,国君心里沮丧到了极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