背景: 字色: 字号: 双击滚屏:
爱阅小说 > 三国:昭烈谋主,三兴炎汉 > 第258章 关公水淹七军

第258章 关公水淹七军

作者:落花时节不见君 返回目录

却说曹操在河北作战不利,失去了对外出击的主动权。


于是,曹操只好将目标转向南方。


盼望曹仁能够在汝南战场取得优势。


只要曹仁能在汝南压制住关羽,那么身在北方的刘备,必引兵回援南方。


由此便能缓解曹操在河北的作战压力。


按照曹操的构想,汝南战场取胜,最差的结果是齐魏两边打平。


各自罢兵少歇,来年再战。


最好的结果,则是刘备引兵回援后,曹操趁势收回失地。


总之一句话,汝南战场关系到整个齐魏的战局。


于是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之后,曹操立马做出了以下部署。


命杜袭、乐进各率本部部曲,即刻南下,支援曹仁。


然后命兖州军团,豫州军团,谯沛武人军团,随时配合曹仁调动。


眼下没有比汝南战场取胜,更加重要的事了!


曹操部署完南方战场之后,一面又加紧北方防备。


命各营将领,坚壁清野,坚守不战。


很快,曹操的战略部署,被齐国的细作传回至齐王刘备营处。


刘备急聚众文武商议,谓众人道:


“目今曹操河北战事不利,欲将大兵于河南。”


“依寡人之意,河北战局既定。”


“寡人欲引兵回徐州,一来可以随时策应云长,二来可以减缓前线粮秣运输压力。”


“不知公等以为如何?”


刘备提出自己想要回徐州的想法。


说的是为了策应云长的南方战场,同时减轻粮秣运输压力。


当然了,其实刘备最担心的还是粮秣运输问题。


二弟的能力,他还是信得过的。


刘备从徐州带来了三万大军。


齐国境内的水陆交通已经算是极好的了,可饶是如此,仍然需要六到八万左右的民夫供养。


这不是一个小数目。


要不然怎么说兵不在多在精呢。


有时候兵多了,就会间接地加剧后勤压力。


遥想当年,袁神纵横天下时,仅是官渡最前线就养了十一万大军。


可饶是袁神家大业大,后院儿照样起火。


当时邺城是掀起了大量的反叛的。


连治所都有大量民众反叛,足见当时袁绍要在前线养那么多军队也是压力巨大的。


刘备在河北投入了近八万的兵力,一路碾压过来,当然很爽。


但爽的代价,就是富裕的国库真正飞速消减。


此前战端方起,刘备还能够咬咬牙,挺一挺。


如今河北战场已取得优势,刘备认为可以稍微减少一下河北部署的兵力了。


“……诶!不可!”


此言一出,李翊第一个站出来反对。


“目今河北方取得优势,正是收取魏地之时。”


“大王何以在此时撤退?”


刘备便道:


“曹操坚壁清野,令各营坚守不战,显然是已做好相持之准备。”


“我河北大军众多,长留此地,徒费粮草。”


“不若撤去寡人这一军,好与曹操相持。”


刘备不禁想起了,此前官渡之战时。


他们河南盟军也是通过相持法,慢慢跟袁军拼到最后一刻的。


现在曹操故技重施,想要复刻当年官渡之战的相持,以逼退刘备大军。


刘备想到的办法,就是先减少北方的驻军数量。


这样便不怕曹操的相持战了。


然后等云长在汝南战场取得胜利后,曹操到时候就只能是在河北、汝南两个地方任选其一了。


“只要关将军在汝南取胜,曹操必引军回援相救。”


“到时候大王便可一举收取河北之地,此符合我军初时之战略。”


“大王若此时撤军,必使我军前功尽弃。”


李翊苦口婆心相劝。


谈到正因为关羽有机会取胜,我们才更应该集中力量在河北。


然后等时机一到,便可尽吞河北之地。


老刘你现在把兵带走了,就靠我这河北剩下的一帮兵,你知道需要费多大劲儿吗?


河北现在可是曹魏的军事、政治中心。


不像其他城池,打下来也就打下来了。


这种政治中心,几乎与曹魏集团高度绑定。


你每克一地,就必须留大军看守。


不然是很容易掀起叛乱的。


刘备微作沉吟,旋即启唇,缓声问李翊道:


“昔寡人初至河北,丞相谓寡人说:——”


“但凭河北军足矣,愿王留镇青州。”


“今河北势盛,孤欲返徐州养兵。”


“丞相复阻之,此何也?”


此前我刚来河北时,你抱怨说光靠河北兵就够用了。


如今河北优势已经非常明显,我想回徐州了,你又不让。


这前后如此矛盾,行事不一,是何缘故?


李翊乃有条不紊地解释说道:


“昔者,形势未明,故请王居青州以为策应。”


“此悬权而动之道也。”


“今既得势,当因利而制权也。”


“目今天下,曹操所惧者,惟大王一人耳。”


“王在,则曹操腹背受敌。”


“王去,则彼可专力南图。”


“关将军虽有勇略,若曹贼尽发中原之兵,汝南岂不危哉?”


说白了,曹操为什么不敢倾尽资源,往汝南调?


还不是因为老刘你留在河北的。


曹操就是因为怕你,才不敢亲自去救汝南。


你要是走了,曹操马上就调动资源往南方堆。


你这样前后来回折腾,属于是本末倒置了。


倒不如就趁着现在优势局,留在河北。


曹操出于忌惮,也不敢轻动,只能留在河北盯着你。


如此一来,曹仁在汝南得到的资源有限,交给二爷自己发挥就好了。


谁要是先动,谁便是自乱阵脚。


其实类似的情况,也可以参考历史上的襄樊之战。


当时关二爷在襄樊,帮刘备牵制了曹魏一年半。


结果刘备却在此时选择了回成都。


而当时的曹操在哪呢?


在长安。


为什么关二爷在樊城都把曹仁打成那样了,曹操还能够稳得住?


因为刘备当时在汉中呢。


曹操怕你刘备趁着汉中、襄樊两线的大胜,直接趁势扑出来。


曹操要是走了,他就连关中都保不住了。


所以即便襄樊战场极为不利,曹操始终要在长安坐镇。


不为别的,就为了盯你刘备。


结果刘备一回成都。


曹操马上派于禁、徐晃等一堆人往南方去支援曹仁。


因为他知道关中已经没事儿了,我可以尽情投入资源打你关羽了。


而站在刘备的视角,他为何要回成都?


究其原因,还是汉中养不起那么多兵。


刘备为了打汉中之战,几乎是倾举国之力来跟曹魏抗衡。


已经到了“男子当战,女子当运”的地步了。


就这种条件下,


刘备称王以后,再不回成都,怕是要激起民变和兵变了。


所以刘备撤军回成都的选择是没有问题的。


真正有问题的是,刘备这个汉中王也回成都了。


大军可以分批次的撤回成都,减少粮秣消耗。


但你汉中王这个形象符号是绝对不能走的。


只要刘备不走,曹操就得一直留在关中防着你。


你就能起到巨大的牵制作用。


曹操会担心你要打关中,担心你会顺着汉水去支援你二兄弟。


你人留在汉中。


孟达、刘封又岂敢不发兵支援襄樊?


而你一走,曹操甚至把刚征募起来的新兵都往襄樊运。


所以我们常说,


古代的御驾亲征,就是鼓舞士气的最强杀招。


现在的情况,其实跟历史上的襄樊之战差不多。


刘备这个齐王,只要留在河北,曹操就不敢乱动。


二爷在汝南能够打得好牌也就更多。


至于刘备所担心的粮秣消耗……


简单,


把你带来的兵,分批次撤回下邳去就行了。


但你齐王这个形象符号,必须继续留在河北。


你人在河北,河北军民不单是士气大振。


更能够震慑曹操,使得他束手束脚,始终防着河北一线。


刘备听闻李翊的分析,乃采纳了他的建议。


便命本部三万人马,分批次,徐徐撤回下邳。


以减轻前线粮草供应压力。


一面又问李翊,汝南战场需不需要他们做些什么?


李翊便道:


“以关将军之勇略,收取汝南之地足矣。”


“大王只需静静等候消息便好。”


李翊对汝南战场的胜利充满了信心。


即便你是一个蜀黑,是一个不喜欢关羽的人。


可以看一下关羽身边的配置,


关羽为主将,赵云为副将。


陈元龙总督淮南水军,甘宁、蒋钦为先锋,陈矫为行军参谋。


诸葛亮坐镇徐州,催督粮运。


鲁肃总领外交事务,监察国际局势。


就这样一个配置,李翊实在想不出输的理由来。


眼下,只需静静等候汝南的消息便好。


……


汝南,关羽军大营。


关公驻立于营外,静静地望着眼前涛涛淮水。


如今是夏末秋初,正值霖雨时节。


大雨已经连下了十天了,河水涨的很快。


关公平静地一捋胡须,手中便多了几根胡须。


他的长髯约有数百根,每至秋时便要脱落个三五根。


关羽唯恐胡须断绝,所以每至冬日时,便要用皂纱囊裹起来。


以防止长髯脱落。


当此时,一人自身后走来。


关公视之,乃陈元龙也。


陈登手持一面纱锦,递给云长,道:


“关将军可用此纱裹住长髯,以护须根。”


关羽便道:


“多谢元龙好意,只是关某惯用皂纱裹须。”


陈登乃笑道:


“关将军如今已是前将军,持节督南方军事。”


“何以如此节俭,惜一纱锦耶?”


关羽乃道:


“非是某俭,只是此皂纱乃齐王所赐。”


“某裹之如见兄面,实在不忍弃去。”


“故仍用旧纱护髯。”


陈登闻言,忍不住长叹一声:


“公真乃天下义士也!”


话落,又将手中纱锦递给关羽,劝道:


“此纱锦正是齐王所赐。”


“适才有王使至,叫吾将此纱转交于公。”


“全表大王相思之意。”


关公闻言,乃双手扶其纱锦。


面北而拜,连连谢恩。


接着,退去旧皂,以新纱裹上长髯。


陈登盛赞其为美髯公。


关羽又道:


“大王专从河北遣人来,绝非只为送此纱锦。”


“我料必有他事。”


“……不错。”


陈登颔首,“大王使人传话,叫关将军可以专心于汝南战事。”


“河北之事,大王与李丞相已经抚定。”


“除于禁带来的三万大军以外,曹魏已经很难动员更多兵马了。”


好!!


关公大喜,他终于等到了这一天。


“不想河北战事进展的如此顺利。”


“……是啊,听人说,此前是黄老将军在贝丘斩了曹魏大将夏侯渊。”


“魏国上下震动,故使齐兵旗开得胜,连连压制魏兵。”


黄忠?


关羽一捋胡须,这个名字他是听说过的。


虽然黄忠也是刘营中的一员。


但黄忠以白身加入刘营,从底层干起的。


与刚加入时的关羽相比,就已经是天差地别。


更别说是与已经位列前将军的关羽比了。


关羽对黄忠印象不深,倒也符合常理。


接着问:“此辈所封何职?”


陈登一摸下巴,似也觉得有些奇怪。


“……齐王力排众议,给黄忠封了后将军之位。”


“除此之外,并州牧马超封了左将军。”


“如今四方将军,已经全部封完了。”


什么!?


关羽丹凤眼一蹙,眉头皱起,连连捋着胡须。


“……吾弟张飞有万夫不当之勇,与某并列,合情合理。”


“马超乃名门之后,屡世公侯。”


“河东之战,一战降并州,威震天下。”


“与某并列,亦无不妥。”


“只是黄忠乃何等样人?敢与吾同列乎?”


关羽一甩袖子,轻哼道:


“大丈夫岂可与老卒为伍!”


历史上的关羽其实也不肯与黄忠并列,理由就是大丈夫不能跟老兵同列。


从这里也能看出,《演义》的内容有多bug。


《演义》里虚构了关公战长沙的故事。


这时候关羽其实就已经与黄忠惺惺相惜了。


怎么后面关羽就跟不认识黄忠一样,吐槽他是老卒呢?


说到底啊,


历史上的关羽跟黄忠还是交际太少了,两人根本不熟。


而关羽本身是一个极为自负的人,他完全有理由瞧不上黄忠。


你比如说关羽他一人独镇荆州,是个统帅级别的人物。


在关羽眼里,黄忠只不过是一个冲锋陷阵的老兵罢了。


就算是拿黄忠引以为傲的勇武来说。


关羽那是突入万军丛中,斩颜良首级。


不比你黄忠阵斩身边就四百精兵的夏侯渊拉风吗?


所以在关羽视角,黄忠是哪哪不如自己,还是个老卒。


却要跟自己并列为四将。


那关羽心有不甘,也是人之常情啊。


只是关羽是直肠子,喜欢把自己的不满给直接表现出来罢了。


毕竟他人在荆襄,也没亲眼目睹过黄忠斩夏侯的威风八面啊。


用诸葛亮的话说,就是:


——“马、张在近,亲见其功,尚可喻指。”


“关遥闻之,恐必不悦。”


意思就是张飞、马超那是亲眼见证了黄忠定军山斩夏侯的,他们肯定服黄忠。


而关羽隔得远,心中肯定会不服。


“……将军此言差矣。”


陈登劝道,“昔萧何、曹参与高祖同举大事,最为亲近。”


“而韩信乃楚之亡将也,陈平亦是亡命后至。”


“然论及班列,韩信居上,也未尝闻说萧、曹以此为怨。”


“今齐王以一时之功,隆崇于汉室。”


“与关将军视同一体,亲如兄弟。”


“将军即齐王,齐王即将军也。”


“将军又岂是与诸人同哉?”


“将军既受齐王厚恩,当与同休戚、共祸福,不宜计较官号之高下。”


“但相为惜此举动,恐将来后悔耳!”


关公闻言大悟,拜谢陈登道:


“某适才不明,幸得有元龙开导。”


“若非足下高见,几误大事也。”


陈登暗想,大王都已经封了,我不劝你行吗?


现在自己奉命来配合你打汝南战事,我当然是希望你全神专注于汝南上。


而不是在官号之上计较这些。


反正你与齐王亲如兄弟,齐王又岂能亏待你?


陈登心头也是五味杂陈,他坐镇淮南,深耕近十年。


本以为齐王会把南方战事,交给他来打。


结果还是派了关羽假节,乃督护自己。


唉……


到底还是亲兄弟值得信任呐。


可陈登转念又一想,


关羽是齐国武官之首,李翊是齐国文官之首。


两个人都反对黄忠封后将军。


可刘备最后还是力排众议,把后将军之位给黄忠了。


也不知黄忠此时是作何感想?


在另一个位面里,


或许正如《三国演义》里写的那般,黄忠临死前对刘备说的那句话一样:


“臣乃一武夫,幸遇陛下!”


虽然历史上黄忠死时,刘备还没称帝。


但也正是刘备的信任和拔擢,才让黄忠这颗宝石在生命最后的几年里,绽放出耀阳的光芒来。


如果没有刘备,黄忠或许将永远埋没在平凡武夫之列。


正说时,忽有探马飞报:


“曹操差于禁为将,领七路精壮之兵到来。”


“已屯驻于安阳矣!”


关羽急忙问具体情报。


探马回报说,于禁此来,耀武扬威,鸣锣击鼓,虎步向前。


关公闻言,勃然变色,美髯飘动,大怒道:


“天下英雄,闻吾大名,无不丧胆。”


“曹仁将汝南之兵,俱为关某打服。”


“缩于新城,不敢出战。”


“于禁匹夫竖子,何敢如此狂悖,小觑关某!”


陈登在旁侧言道:


“关将军不必着急,魏国既在河北战事受挫。”


“曹仁又被困于新城,于禁乃能征善战之将,精通兵法。”


“所以大张旗鼓者,盖为壮声势,以振士气耳。”


“不必理会他,专注攻打新城即可。”


关羽奋然道:


“必妄图挫关某二十年之声价耶?”


“某此战必擒于禁,斩杀曹仁!”


“那将军有何对策?”陈登问。


话甫方落,甘宁健步跑来。


连连大呼:


“督帅!涨水了!涨水了!”


陈登急止之曰:


“兴霸慢行,军营里不可大声喧哗!”


甘宁乃一面赔礼,一面解释道:


“……府君有所不知,这几天连下暴雨,淮水处的水漫涨上来。”


“我军大营里已经渗透进水来,将士们鞋履尽湿,困苦不堪。”


“吾见部卒困顿,特来禀报督帅。”


关羽引众人,出营查看。


果见淮河之水漫处,已经淹到大营里来了。


于是关羽便下令,让大营往山坡上般。


趁着搬营之时,又谓陈登道:


“元龙随我上高处,观看魏营。”


陈登领命,即上马与关公引了十数骑,望高阜处望之。


只见新城上下,皆屯着军马。


而淮河之水甚急,眼看就要没上平地了。


关公看了半晌,喜道:


“于禁必为我所擒也!”


左右人纷纷问,如何擒拿于禁。


陈登便道:


“莫非是引淮河之水,浇灌汝南乎?”


关公大喜,连连道:


“某正是此意。”


“目今炎夏未退,秋雨连绵。”


“雨霖已连下十日,照此下去,淮河之水必然泛涨。”


“届时,某只需差人堰住各处水口。”


“待水发时,乘高就船,放水一淹。”


“……呵呵,新城各处之兵,皆为水中鱼鳖矣!”


水攻一般是用来困住敌人用的。


城池被水围住,城内的人就只能慢慢等死。


比如曹操水淹下邳。


但关羽此刻,却有了一个更大胆的想法。


历史上的水攻,都是直接掘堤坝之水,引水灌城。


但如今天公作美,暴雨连下数日。


如果引水灌溉,是有可能直接把于禁所在的安阳城给一举冲垮的。


因为三国时期的城墙,主要是夯土墙。


在面对大水的冲击时,有可能被直接冲倒。


关羽适才登高望远,就发现于禁所在的安阳城,城池远不如新城坚固。


毕竟三国的坚城,屈指可数。


而于禁之所以率七军屯驻于安阳,也好理解。


安阳距离曹仁所在的新城不远,两座城池可以护卫犄角。


相互呼应,对望为援。


但关羽却敏锐察觉到了,先擒于禁的战机。


“……如今虽然水位暴涨,只是将军欲直接引水冲垮安阳,恐非易事。”


陈登提出了关羽作战计划的难点。


水攻虽然好,但前提条件也多。


第一,你得修运河把水引来。


第二,你得修堤坝不能让水跑了,要让它流向你想让它流向的地方。


这两项工程都是极费人力、时间的。


通常都是进攻方有巨大优势时,才敢这么干的。


不然城里人的要是出来骚扰你,你就没法踏踏实实干。


所以围水灌城,通常都是用时间来换的。


关羽脸色此刻十分兴奋,他对陈登说道:


“元龙可还记得,八年前,李相在淮南所为之事乎?”


八年前?


陈登眼眸一蹙,仔细回想。


八年前那会儿,还是曹刘的蜜月期。


两家联合,一同灭掉了不可一世的袁术。


然后两家共同瓜分了淮南。


之后在李翊的出面牵线之下,曹刘两家合作,一起修建了一项伟大的工程。


“芍陂河道!”


陈登如醍醐灌顶,几乎脱口而出。


八年前,在李翊的主张下。


曹刘两家以芍陂为点,向上修建了大量运河。


将淮水、灌水、颍水全都连接在了一起。


当时李翊这个作法,遭到了刘营不少人的批判。


理由就是,修芍陂虽然可以灌溉淮南农田。


但见效时间短,工程却又十分浩大。


这会使得将来曹刘两家的争斗中,刘营一方失去先机。


而李翊给出的解决办法是,跟曹操合作一起修,以减少成本。


等芍陂河道修好以后,两家一起用。


这个作法,再次招来了众人的反对。


因为曹操的河道是最多的,整个豫州、淮南水系几乎都在曹操那里。


如果两家合作一起修,刘备要吃大亏。


可李翊还是力排众议,劝刘备跟曹操合作修此河道。


最终刘备采纳了李翊的建议,选择以极高的成本代价,跟曹操合作修河道。


彼时的曹操,见刘备主动当这个冤大头,自然是欢喜无限。


八年过去,芍陂河道早已建成。


而淮水的各处河堰,自无少缺。


最重要的是,凭借陈元龙的淮南水军,关羽已经夺取了淮水的制水权。


接下来,他只需将淮水的各处河堰掘开。


便能将淮水作为攻城锤,一举撞开于禁的安阳城。


念及此,陈登不禁抚掌感慨道:


“李相莫非在八年便已料算到会有今日乎?”


关羽一捋长髯,眸中尽是尊敬之色,慨叹道:


“若说别人,关某断不信其有此大能。”


“可若说及先生,运筹帷幄之中,决胜千里之外。”


“元龙亦与之共事十多年,岂不知其非凡本领乎!”


陈登一怔,下意识地看向北方。


内心里对李翊感到由衷的佩服。


十年之前,他治好了自己的病。


并在他的建议之下,改食鲷鱼。


如今陈登的身体,依然康健,这都拜李翊所赐。


“……子玉啊子玉,陈某今生幸得有你这么一个朋友。”


陈登心中感慨,竟有些悲戚。


觉得好久没见着李翊了,实在想念他的紧。


少时,关羽与陈登即刻制定了作战计划。


然后下令,叫各营将士多预备船筏,收拾水具。


甘宁、蒋钦皆是水中健儿,弄潮好手。


待得知了关羽的作战计划以后,皆喜不自胜。


私下里言道:


“吾等惯于弄水,常在淮南,生平未尝得水。”


“今关将军引水灌安阳,当有我等一席之功也!”


…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