背景: 字色: 字号: 双击滚屏:
爱阅小说 > 三国:昭烈谋主,三兴炎汉 > 第311章 这世上竟有人能逼得李相爷让步!

第311章 这世上竟有人能逼得李相爷让步!

作者:落花时节不见君 返回目录

却说曹操既克成都,在稳定住局势以后,并不打算留着刘璋这个政治隐患。


便派程昱去将之除掉,幸得张任及时发现,找到刘璋,力劝他赶快离开这个是非之地。


刘璋无奈地摊了摊手:


“今吾已非益州牧矣,诸郡皆已面降曹魏,吾更复何往?”


“恐甫一出府门,即为魏人所执也。”


刘循侍立在侧,从旁劝道:


“.父亲,纵如此,我等又岂可坐困于此,以待毙乎?”


张任满脸焦急,不时地望一眼窗外,快速说道:


“主公宜速行!迟则祸至矣。”


刘循也在旁侧催促,劝刘璋赶紧离开。


刘璋满脸苦涩,大声叫道:


“诸公勿吵!容我仔细考虑考虑。”


诶呀!


张任却等不了了,径向前扯住其袖。


此时驿馆外马蹄声碎,火光渐近。


张任麾下偏将已率死士二十余人破门而入,齐跪请曰:


“魏人欲加害主公,乞速移驾!”


刘璋尚犹豫间,张任喝令:


“取主公常服来!”


亲兵急取葛巾皂袍,张任亲手为刘璋更衣。


忽闻喧哗声愈近。


“事急矣!”


张任劈手打灭烛火,背起刘璋便走。


后窗跃出时,刘璋腰间玉带钩挂窗棂,张任拔剑斩之。


将士扶刘璋上青骢马,张任亲自执辔。


行至南门时,被一队士兵拦住去路。


张任视之,乃蜀将张翼也。


张翼同为益州本土将领。


出于安抚需要,曹操基本上没动蜀地将领的官职与兵权。


当然,张任这种忠心耿耿的除外。


曹操第一个就是拿他开的刀,剥了他的兵权,以防后患。


由于只削了张任一人,其余将领不仅无事,且大多升官。


所以众人明面上还是臣服了曹操。


“吁~~”


张翼勒住战马,向张任一拱手:


“吾奉曹公之命,在此把守南门。”


“君欲何往?”


张任以鞭指曰:


“如今成都方陷,伯恭便欲卖主求荣乎!”


张翼一皱眉头,犹豫一下,到底是喊出了那句,“放行!”


“将军!”


众副官赶忙凑上来,小声提醒张翼说道:


“倘使曹公知晓,必然问罪!”


张翼颔首,闭上双目,沉沉地点了点头。


众副官明白了张翼的意思,只得无奈叹口气,传话小兵道:


“快放行!放行!”


南门打开,张任赶忙带着刘璋等众,迅速出城。


未过多久,程昱已经率兵追到南门来了。


时东方既白,程昱勒马问张翼道:


“将军可见着刘季玉否?”


张翼按剑而立:“确系末将放行。”


左右将校闻言,无不色变。


他们暗想张将军为何如此实诚?


东南西北四处大门,都有将领把守,程昱未必便知晓是他们放的。


如今你主动承认了,以曹操的性格,我们岂会有好果子吃?


程昱却佯惊说道:


“将军奉命在此把守南门,却私自放走刘季玉。”


“不畏曹公降罪耶?”


张翼苦笑着摇了摇头,无奈叹道:


“吾未能随主死节,保守成都军民,已负大罪。”


“若再卖主求荣,九泉之下有何面目见先主!”


言罢解下印绶掷地,“要杀要剐,悉听尊便。”


张翼内心其实也很矛盾,他既乐于见着有人使蜀地焕然一新。


但君臣一场,又不忍心见着刘璋死。


只能说要怪就怪刘璋昨晚刚好从他这里过,若不然,他断不会犯此低级错误。


“哈哈哈。”


不想程昱不怒反笑,抚掌赞叹:“将军真义士也!”


遂下马拾印,亲手为张翼佩回:


“魏公素重忠义,必不相负。”


“将军义气如此深重,魏公一定不会怪罪你。”


于是将此事回报给了曹操。


“哦?”


曹操得知后,面露难色,“人跑了,没能捉住?”


程昱则有条不紊地分析道:


“魏公不必着急,如今益州其他诸郡皆已招抚。”


“可传令各郡太守,将道路封锁,不许放过。”


“料不是人人都似张翼一般,敢私自放走刘璋。”


“那张翼如何处置?”曹操问。


“如今蜀地初定,人心不宁。”


“似张翼这般心怀旧主者,不在少数。”


“今正好借此机会,勉其忠义,重加赏赐。”


“以此来大结蜀人之心,时日一长,蜀人自然归附矣。”


曹操从其言。


即命取黄金百镒、蜀锦千匹相赠。


张翼得赏,面北而谢。


……


至于刘璋这边,他们连续奔走了一夜,人困马乏。


“循儿,我们这是到哪里地界了?”


刘璋疲惫不堪,坐在一个岩石旁边,用扇子使劲扇风。


刘循正在河边打水,闻得刘璋喊声,持着水碗走了过来。


“父亲,咱们到巴郡了。”


言罢,将手中的水碗递给刘璋。


“此去江州,还有一段路程。”


“父亲,先喝碗水解解渴罢。”


刘璋望一眼水碗,慨叹道:


“这是河水吧?”


“这我可不喝,我要喝蜜水。”


刘循一怔,道:


“父亲权且暂忍一时,等到了江州,见着严太守之后,再喝蜜水不迟。”


“唉,好罢。”


刘璋接过水碗,将河水一饮而尽。


他是真的渴了。


一碗喝罢,仍觉不够,又让刘循去再打一碗来。


这时,张任也走了过来,他适才正在查看地图。


“主公,末将已命人去知会一声巴郡太守严颜了。”


“此人已经答应,愿意配合我们举兵起事,助主公重返成都。”


刘璋闻言,挥了挥手,拒绝道:


“大势已去,仅靠一巴郡,如何能够重夺益州。”


“况益州百姓,皆因我而陷入战端,吾又岂忍再造杀业?”


这……


张任一时愣住。


倘若领导本人都选择摆烂躺平了,那当属下的再努力又有什么用呢?


这时,刘循已将第二碗河水打好,走上前来。


“张将军,我也觉得父亲所言有理。”


“曹操势大,今已占据主动权,仅靠巴郡一地,绝不可能东山再起。”


“而且听闻曹操已遣心腹之人,到给地郡县任职。”


“此举无疑是为了加强对蜀地的控制。”


“我料此时江州,已有曹魏宗室人员在那里了。”


“此去投严颜,无异于自投罗网。”


“万一有错,非但连累严将军,我等也定会再次落入曹贼之手。”


张任便问,“那公子有何建议?”


刘循一凝眸,沉声说道:


“这几日,我思考再三。”


“以为只有投奔荆州一途而已。”


“荆州诸葛孔明,向来对我西川友好。”


“我西川使者到荆州也是备受礼遇。”


“今诸葛亮总督荆州军政,兵精粮足。”


“又离此间最近,我想唯有去投荆州,才有可能躲过曹操的追杀。”


“说不定,还能借助荆州兵,助我等收复西川之地。”


张任不待刘循说完,霍然起身,腰间佩剑撞得甲胄作响:


“公子此言差矣!”


又转身对刘璋一拱手,说道:


“主公岂不闻‘前车之覆,后车之鉴?’”


刘璋手中的水碗盏微颤,溅出几点水渍,不明其意。


张任手指东南方向,沉声道:


“当年刘备派诸葛亮下江南时,也扬言说要助刘琦公子,收复荆州。”


“可今日如何?”


言至此,一拳击在石墩,震落其间积尘。


“而今,荆襄九郡已尽归诸葛孔明矣,刘琦公子安在?”


“诸葛亮虽然对西川友好,但其只是怕我等倒向曹魏罢了。”


“今若往投之,必为其所制,如弈者之棋子耳。”


“正如刘琦故事,主公切不可刚出虎穴,又入狼窝啊。”


刘璋搁下水碗,叹道:


“玄德乃吾宗室兄弟,同为景帝之后,岂有害我之理啊?”


又一指山河大地,感慨:


“今四海虽大,除荆州外,更有何处可托残躯?”


张任单膝跪地,铁甲铿然:


“主公!刘备绝不会真心实意助我等收复西川之地。”


“好了——”


刘璋烦躁地一挥手,拂袖而起,正色道:


“吾意已决,就这般定了。”


“即刻去投荆州,见诸葛孔明。”


在投荆州方面,一向暗弱的刘璋,此刻态度却很坚决。


他不是没有考虑过张任的提议,就是利用巴郡为根据地,重整山河。


但在这个问题上,不论是张任亦或者是刘循,都没有刘璋看得明白。


刘璋清楚,益州的核心领土就是蜀郡、广汉一带。


一旦这一中心地带失去,益州任何地盘都不可能是成都的对手。


至于巴郡,那就更不可能了。


因为这里生活的主要是巴人等少数民族,他们其实一直不服刘璋的统治。


当年张鲁割据汉中时,就曾联络巴族首领,一同对抗成都。


如今见刘璋丢了江山,巴人幸灾乐祸还来不及。


哪里肯助他“复国”?


张任见刘璋心意已定,只得无奈地一拱手:


“既如此,任当以死相随!”


休整过后,张任命军士尽换平民服饰。


途经涪水,见两岸蒹葭苍苍。


刘璋竟不知为何悲从中来,忍不住垂泪,哭泣道:


“西川之地不为吾所有矣!”


众人相视一眼,无不默然。


……


河北,邺城。


这日,李翊正如往常一般,于衙署内办公。


忽然,甄尧急匆匆地走了进来。


他面色沉重,小心翼翼地朝李翊一拱手:


“禀丞相,张卫拒绝了相府的提议,不愿成立五斗米道弘化司。”


“嗯?拒绝了。”


李翊眉头皱起,将毛笔搁在案上。


适才甄尧提到的张卫,正是那位五斗米教的教主、师君张鲁的弟弟。


自汉中被曹操夺下来之后,他们利用曹魏政权宽待张氏家族的机会。


或明或暗地,向社会下层和上层传播五斗米道。


其传播范围之广,不仅仅是在三辅地区,甚至包括北方与中原地区。


这其中也自然是包含有李翊所在的河北了。


因为河北人口稠密,经济繁荣。


对于这一片区的米教传播,张鲁也是相当重视,派出了自己的亲弟弟张卫来负责。


而张鲁本人呢?


他则是住在雒阳,这里也是米教新的教会中心。


至于河北政府对于张卫的到来,以及其所带来的米教,是一个什么态度呢?


答案是持包容的,甚至是宽容的态度。


这个原因是多方面的。


一方面,张氏在汉末是非常得民心的。


因为汉中的地缘位置好,四处闭塞,受到的战乱影响很小。


兼之张鲁的德政,汉中俨然是汉末的一个世外桃源。


等于张氏家族,在汉朝是很有群众基础的。


据后世统计,在汉末人口大减的情况下。


直接信教的群众高达五十万人,而历史累计信教的人则是高达数百万人。


这是一个相当可观的数字。


既然如此,


以李翊为代表的相府,为什么同意张卫入河北,甚至是传播五斗米教呢?


难道河北就不怕养出第二个张角吗?


这主要还是因为米教与张角的太平道教有很大不同。


虽然都是道教的衍生,但米教的教义核心宗旨是引人向善。


其戒律不仅包含禁酒、戒杀生、反偷盗等内容。


甚至鼓励助人为乐,推行“义舍”制度。


鼓励信徒将多余的米肉放入公共粮仓,供旅人按需取用,限制“量腹取足”以防贪占。


这些引人向善的教义,是有利于提高群众基础素质,稳定社会大环境的。


所以李翊同意了张卫进入河北,宣传米教。


除此之外,也是为了解决张角太平道教的历史遗留问题。


任何三国游戏中,野怪基本都是黄巾军。


明明张角已经灭了,却还是能看到不少黄巾教众。


因为当时依然有很多人信奉大贤良师,信奉太平道教。


导致黄巾余孽,一直层出不穷。


虽然其已经不可能对地方政府构成威胁了,但还是不利于构建一个良好稳定的社会环境。


相府高层经过讨论,一致认为。


与其采取暴力手段,严格禁止民众信奉太平道教。


不如用魔法打魔法,推广相对温和的米教,以此来淡化黄巾势力的历史影响。


任何宗教的发展,只要它想发展成为国教,那它都离不开国家与政府的支持。


靠着李翊在背后的推动,五斗米教在河北稳定发展。


已经有超过百万人口信奉五斗米教了。


那这会不会成为第二支黄巾军呢?


正如上面所说,米教他比起太平道教来相对温和。


张角其实还是利用了底层民众吃不上饭,趁机煽动其造反的。


中国的老百姓,只要饿不死,不到穷途末路,是永远不会轻易地去跟随别人造反的。


何况,米教之所以能够在河北传播这么快,不单单是靠河北政府的推动。


更重要的是其自身就具备传播优势。


五斗米教严格意义上讲,它并不是一个正宗的宗教。


因为它没有基督教、伊斯兰教那么多复杂的仪式。


它毕竟衍生于道教,讲究的就是清心寡欲,一切从简。


所以卖相好,成本低。


根本不需要民众花太多精力在其身上。


并且其也没有道教那些炼丹之类的高成本、高精力的活动。


除此之外,米教还有一个非常大的优势。


那就是比起其他宗教,你入教就要让你交钱。


甚至没交够钱,你都得不到“救赎”。


但米教不会。


五斗米教之所以叫这个名字,就是因为最开始的时候,要求教众入会时须纳五斗米。


但张鲁为了推广传播米教,就改为教会反过来给你米。


当然,肯定不可能每人五斗,大多是象征性的给一点。


这对于老百姓而言,基本上是不拿白不拿。


更何况基本上你一入会,上面就会有师君带你、教你。


这很符合国人的“抱团”思想。


因为遇上事了,大家就可以抱团在一起解决。


基于以上种种原因,米教才能够在河北茁壮成长。


就在上个月,


李翊甚至还在百忙之中,亲自接见了河北片区的负责人张卫。


在会上,李翊不吝赞词的表扬了张卫在河北的工作。


称赞其在教化民众向善的方面,为河北做出了积极贡献。


能得到李翊的点名表扬,这是张卫自己争气努力的结果。


但正所谓,世界上没有白吃的午餐。


见五斗米教在河北发展壮大,信徒渐渐增多。


李翊也觉得是时候开始摘“桃子”了。


当然,也不算摘桃子。


应该说,不管米教教义有多好,它毕竟是一个庞大的宗教组织。


那么作为政府机关,就必须加强对它的控制。


所以,李翊正式向张卫提出了,成立五斗米教弘化司的提议。


明面上,说的是为了帮助米教发展,加强政府与教会的合作。


实际上就是为了方便控制米教高层。


因为米教的群众基础很好,它可以很方便帮政府传达信息。


以此来达到对民众的宣传效果。


将来不论是政府出台什么政策,亦或者是对外发动战争。


都可以通过米教进行宣传,以加强群众对政府决策的拥护。


这有点儿像古代的新闻媒体。


所以它必须被相府严格管控,尤其在已经成型的情况下。


本以为,这应该是一个合作双赢的机会。


毕竟有政府站台,米教才能够进一步传播,甚至发展成为国教。


可令李翊没有想到的是,张卫——竟然不许!


“……张卫在想什么?”


李翊撩衣起身,捋着颔下胡须,表示不解。


“……这,相爷,张卫还让我回复您。”


“他说、他说……”


“他说什么?直言无妨!”


“喏。”


甄尧擦了擦额间的汗水,说道:


“张卫说——”


“米道者,乃导民向善之径也,非尔曹制众之术也!”


嗯?


仅这一句话,便令李翊眉头皱起。


张卫这话的意思,不就说我我们政府是想通过米教,来控制民众思想吗?


虽然李翊确实是这么个意思,但这话说的太难听了。


国家向民众宣传正确的思想,这有何错?


怎么到你张卫口中,竟表达得那么龌龊?


甄尧的话还在继续,将张卫的意思进一步表明。


“张卫还说,他知我等所谋——”


“异日齐国兴兵,必欲假我教以惑黔首,驱之赴死如刍狗耳!”


“吾教持五戒:不杀生、不偷盗、不邪淫、不妄语、不馋酒。”


“岂为虎作伥之辈耶?”


“可劝李……哦不!可劝相爷您速绝此念!”


“若不然,有死而已!”


嘶……


李翊倒吸一口凉气,没想到张卫这厮居然会这么刚。


“尧卿,汝再去见一趟张卫。”


李翊思索再三,决定接着与张卫谈判。


“告诉他,河北可以不设立五斗米教弘化司,但是——”


话锋一转,“各郡米教分会,必须设立靖民监。”


“凡布道、授箓、聚众,皆需向靖民监报备。”


此举其实已经是李翊做出让步了。


很少有人能让李翊做出让步,但也仅是让步于此。


不论如何,河北政府是必须要控制住米教教会的。


如果其拒不配合,那它即便有积极意义所在,也没有存在的必要了。


“相爷,若是张卫依然不从呢?”


甄尧此前碰了一鼻子灰,对李翊新下达的任务,依旧不抱有信心。


“尧卿莫非忘了太平道教乎?”


李翊冷声一笑:


“吾设立靖民监,也是为了防止米教成为下一个太平道教。”


“毕竟,张卫也不想成为第二个张宝吧?”


甄尧顿时恍然大悟,明白了李翊的意思。


其言外之意,就是在敲打张卫。


如果没有我河北相府扶持你,你米教根本发展不起来。


我既然能够扶持你起来,也能轻松覆灭掉你。


我随时都能够把你张鲁、张卫之流,打成张角、张宝那样的叛逆。


劝你不要不识时务……


“明白了!明白了!”


得到了李翊的保证,甄尧顿时有了底气。


这就好办了,这就好办了。


很快,甄尧再次出发,去到民间,见着了张卫所在的河北米教教会中心。


甄尧按剑登阶,掷令箭于香案,大喝:


“相府有令!”


声音洪亮,惊得道众手中符箓纷落如雪。


张卫盘坐于阶上,并不睁眼。


哼~


甄尧见其如此傲慢,心中更加不爽。


好在这次自己是有备而来,筹码足够,有的是底气向你张卫蹬鼻子上脸。


上一次吃瘪,是因为他是抱着与其“相商”的态度。


但这一次,可就是“通知”了。


“相爷有令,命张卫必须在河北各郡米教分会处,设立靖民监。”


“靖民监官员,据由相府指派具体人员。”


“张师君,下来领命罢?”


说最后一句话时,甄尧语气中甚至带有一丝轻蔑。


张卫缓缓睁开双眸,沉声说道:


“这不是监察,是囚笼!”


“此前贫道已经言明,吾米教只为引人向善,与汝相府本是井水不犯河水。”


“吾教众既不干扰你相府布政,但也绝不为汝相府做事!”


嘿~!


甄尧大怒,一插腰肢,戏谑地说道:


“我管你这那的,若无我相府首肯,汝安得在河北传教,聚纳教徒?”


“如今汝米教大势已成,教众百万,就得替我河北做事!”


“岂望置身于事外乎?”


张卫深吸一气,闭上双眼,不再与甄尧争论。


甄尧再次被无视,顿时怒不可遏,冷声道:


“张师君,我劝你可要谨慎考虑相爷的提议。”


“岂不见张角、张宝兄弟之事乎?”


张卫猛然睁眼,出声道:


“吾等又不从聚众造反,君何以论此?”


“不曾造反?哼!”


甄尧嘴角勾起一抹冷笑,一指底下教众,冷嘲热讽地:


“你瞧瞧你手下这帮人,不从事生产劳动,却聚在这里听你妖言惑众。”


“谁知道你是不是想要造反?”


这些教众都是米教的核心人选,本来就是张卫带过来的。


其余普通教众,根本不会投入大量时间在这里待着。


“欲加之罪,何患无辞?”


“贫道当年入河北时,丞相明明已经同意,如今难道要出尔反尔?”


“张师君慎言呐,相爷何时出尔反尔了?”


“只不过是我相府觉得你有聚众造反的嫌疑,故特来查你!”


“我河北刚刚设好廷尉,本官就是左监。”


“若要逮捕你,将你下狱,那也是依法办事。”


“张师君其奈本官若何呀?”


你!!


张卫一时语塞,竟被怼的哑口无言。


“行了,我劝张师君还是省省力气吧。”


“汝等乃是曹操的手下败将,而曹操乃是我家相爷的手下败将。”


“手下败将的手下败将,还望能在我河北掀起大风大浪来不成?”


“实话告诉你吧,自汝等入河北以来,一举一动,都在我相府的监视之内。”


“既容尔曹在我河北滋蔓,我河北自有把握,覆手倾之。”


“劝张师君三思……”


“莫说甄某不近人情,我只给你一天的时间考虑。”


“一天之后,若是相府没听到一个满意的回答。”


“呵呵……”


甄尧又是一声冷笑。


“汝与汝道,皆为青史几行墨迹而已。”


言罢,仰头大笑而去。


唔!


“师君!师君!”


众教徒见张卫捂住胸口倒地,急忙将之扶住。


“师君,相府对我等下达了最后通牒,眼下该如何是好?”


“常言道,民不与官斗,我等已无汉中,不如同意河北的条件,我等也好继续在此传教。”


“不可!”


一教众当即大声反驳:


“汝难道忘了师君之言,一旦让河北官府插手,则米道非复米道矣!”


“只是其所御河北民众之棋子耳!”


…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