背景: 字色: 字号: 双击滚屏:
爱阅小说 > 从现代归来的朱元璋 > 第一四三章 父皇,这永乐盛世是什么时候?

第一四三章 父皇,这永乐盛世是什么时候?

作者:墨守白 返回目录

“造成王朝三百年,这条铁律的原因有很多。


在咱看来,其余的诸多方面,都可以称之为表面因素,或次要因素。


只有一个是根本原因。


这个根本原因,就是土地兼并。”


武英殿内,朱元璋望着他家老三朱棡,说出了他在这个事情上的考虑。


土地兼并?


朱棡闻言,微愣了一下。


这是一个他在此之前,所没有想到的原因。


或者说是,在考虑的时,曾有所留意到,但却将之忽略不计了。


在他看来,土地兼并历朝历代都会发生。


和权臣,和皇帝,和官员贪腐,吏治腐败等等比起来,这个原因微不足道,是可以忽略不计的。


哪能想到,自己家父皇竟然把这个,拿出来讲。


将其给归结到根本原因上去,超越了其余的所有缘由。


“怎么?觉得有些不可置信吧?”


朱元璋将三儿子的反应收入眼中,望着他询问。


朱棡在这上面很诚实,没有隐瞒。


点了点头道:“是,孩儿确实没想到,父皇会把这个归结为根本原因。


“正如咱之前与你说的那样,我华夏是一个农业大国,所有的一切,都是建立在农业上面的。


而农业又是怎么发展的?


自然是从土地上发展起来的。


没有土地,就没有农业。


也没有众多,依靠土地维持生计的人。


更没有依靠土地,而存在的王朝。


这么一来,土地问题就会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。


表面看起来,不管怎么兼并,土地还是那些的土地。


不会因为兼并而减少。


千年土地百年主,土地的所有权,是在不断流动的。


不会因为兼并而减少。


可是,土地在谁手里,意义却完全不同。


为什么开国初年时,一般而言,只要君主别太昏庸,愿意与民休养生息。


这个国家,基本都不会太差?


只要在这个过程里,王朝能够顺利延续,并且别出现特别差劲的君主。


往往都能开创出,不错的盛世来?


除了你与我所说的开国时期,百废待兴,以及开国君主能力强之外,最为重要的,其实还是土地。”


朱棡静静的,听着自己家父皇在这里说。


脸上露出了一些思索之色。


隐约之间,似乎有一些明悟出现在心头。


“开国初期,那都是经历了诸多的战乱。


无数的人死在了战乱里。


人少了,土地却是不变的。


如此一来,每个人平均下来的土地,就会有很多。


每个王朝开国初年时,都会有着大量无主的土地,可以进行分配。


处于地多人少的状态,人地矛盾,那是一点都不突出。


就算是还有一些勋贵等人,找机会侵占田亩,搞兼并。


可是和整体的趋势比起来这些并不严重,不过是毛毛雨而已,不影响大局。


每个人手里面的田地多,百姓们获得的收获就多。


容易满足自己的生活。


没有那么大的生存压力。


吃饭的人少,地里面的产出多,粮食节余也就多


这个时候,若是皇帝别乱搞,稍微给出一些,让百姓们稳定发展的政策。


那么很容易,就会让国家变得欣欣向荣。


这一方面是因为众多百姓都有土地,他们的收入便高。


另外一方面也是因为,国家能够从这些百姓手里面收上税。


国家手能收上税,手里有钱,那么很多事都会变得好办。


经过两三代人,人口会得到一个迅速的发展,基本上能够达到人地平衡这种程度。


这个时候,对于众多土地的开发利用,基本上可以说,已经达到了极致。


此等情况下,一般都会出现一些盛世。


比如文景之治,比如开元盛世,比如永乐盛世……”


听着自己父皇,在这里诉说,朱棡暗自点头,觉得自己家父皇的这个解释,确实还挺有道理的。


这是一个,他从来没有想过的角度。


这个时候,被自己家父皇这么一说,越想越觉得有道理。


文景之治,开元盛世这些,也的确是让人神往的盛世。


对于自己家父皇的话,表示认同朱棡,忽的一愣。


乐永……盛世?


永乐盛世,是什么盛世?


自己怎么从来没有听过,永乐盛世这个称呼?


好像,比较出名的就是反贼方腊,用过永乐这个年号吧?


可方腊很快就被消灭了,他所在的时代,也远远称不上永乐盛世。


“父皇,这……永乐盛世是什么时候?”


听到朱棡询问,朱元璋这才忽然间意识到,自己一时之间说秃噜嘴了!


居然把还没有发生的永乐盛世,给说出来了。


‘这是你家四弟,今后奉天靖难,当了皇帝后,开创出来的盛世。


永乐就是他的年号。’


这话,朱元璋当然不可能给朱棡说。


一方面,是牵扯太大了。


这事儿,除了今后找合适的机会,说给自己家妹子听,别的人朱元璋一概不会告知。


但朱元璋心里面,还是升起了一些别的想法。


那就是依照自己家老三,和老四两人这不对付的样子,要是老三知道,一直和他争来争去,撒个尿都想比一下谁尿得远的老四,在今后当了皇帝。


并且还干的这般好,开创了永乐盛世。


老四特别出名,被称为永乐大帝。


会是一个什么反应?


一定会特别的精彩。


想想就让人觉得期待!


老父亲的八卦之心,都有些要按捺不住了。


不过,这些他也只能是在心里面,想一想罢了。


不可能真的说出来。


“咱说错了,一时间没留意。”


朱元璋给出的解释很是粗暴,并没有在这上面多言。


这也正常,在这有些事情上,不必做太多的解释。


解释的越多,反而越容易让人怀疑。


稍微解释一下,能让事情说得过去,也就是了。


果然,朱棡没有在这件事情上多深究。


虽然他觉得,自己家父皇刚才说起永乐盛世时,那般笃定,和自然。


就像是在说已经完全发生过的事。


应该不像是说错了那么简单。


像是本来就存在一个永乐盛世。


可是他也是饱读诗书之人,压根没有听说过永乐盛世,历史上也根本不存在这么一个盛世。


那在这种情况下。只能选择相信自己家父皇是说错了。


不然,自己家父皇,从哪里能变出一个永乐盛世来?


朱元璋没有给自己家三儿子,太多思考的时间。


马上就接着开口,顺着之前的话往下说。


“正所谓乐极生悲,否极泰来。


当一个国家到达盛世之时,接下来这种盛世的状态,很难保持太长时间。


很快就会开始走下坡路。


且这种下坡路一旦走起来,就一发不可收拾。


是大势所趋,根本没有办法撼动。


在衰落的过程里,会出现一些中兴之主,或者是中兴名臣。


使出浑身解数,来对这个事儿进行解决。


拼了命的,想要让这个帝国变得更好,止住颓势。


历史上,也出现过很多,比较出名的中兴。


可是这些中兴,往往持续的时间,也并不会太长。


用不了多长时间,就会再一次陷入颓势,接着江河日下。


而这些中兴之主弄出来的中兴,距离盛世,也有着很大的差距。


中兴之后,王朝会持续的衰落。


这个趋势不会变动。


最终到了后来,会出现大规模的农民起义。


众多活不下去的百姓开始造反,一波又一波,直至推翻天下,建立新的王朝。


而在这整个王朝兴衰的过程里,最为根本的还是土地。


王朝盛世出现之后,为什么会由盛转衰?


其中最为根本的原因,就是人多了,地却没有变多。


平均到每个人头上的土地,会减少很多。


本来,这就是一件很严重的事情了。


可在这个过程里,还会有诸多随着王朝的发展,成了气候的勋贵,地主乡绅等。


通过各种各样的办法,去兼并土地。


和那些自耕农的争夺土地。


人口增加,自耕农们手中土地变少,想要维持生计并不容易。


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,也会迅速下降。


而与此同时,他们所需要交的赋税,并不会减少,甚至于还会增多。


这是为什么?


是因为那些权贵们,大多有着特权。


可以通过各种手段,少交税或者不交税。


而那些负责收税的人,也大多不敢征收他们的赋税。


可是税却是要收的,怎么办?


就会把本该由这些权贵们,缴纳的赋税,给转移到没有破产的自耕农的头上。


本来自耕农的数量,就因为权贵们的兼并,而在在不断的减少。


生活变得愈发的困苦。


现在还将更多的赋税,转移到他们的头上来了。


这将进一步的,导致自耕农变得越发的困苦,压力倍增。


遇到一些天灾人祸,就会有更多的自耕农破产。


破产之后又该怎么办?


自然而然,便是失去他们赖以生存的土地。


成为别人的佃户。


或者是直接投献大户。


或者是隐户。


有一些,干脆直接逃亡到深山之中,做起了流民,强盗。


更多的土地被人兼并,更多的自耕农消失不见。


这导致朝廷的税基,再一次迅速的减少。


朝廷是需要收税的,没有税就运行不下去。


怎么办?


只能继续加税。


而这些权贵们,还是有手段的避税。


更多的自耕农,会因此而破产。


于是,形成了一个恶性的循环。


天灾人祸,官府催逼,更多的赋税,压到了数量更少的自耕农头上。


他们的压力却越来越大,如此一来,会出现一个什么情况?”


朱元璋望着朱棡出声询问。


朱棡这个时候,已经没有心思,去考虑自己家父皇刚才所说的永乐盛世的事了。


所有的心神,都被自己家父皇,此时所说的这些给占据了。


他的面色有些发白了,嘴里有些发苦。


俨然已经是被自己家父皇,所说的这些给惊到了。


“自……自然是越来越多的百姓,活不下去。


朝廷手里面没钱,税都被那众多的权贵,众多的富户们给截留了。


朝廷手里面没钱,进一步加税。


却还是会被他们,给摊派到众多百姓头上。


而这些人,还会借着朝廷加税的时机,上下其手,疯狂的压榨。


对自耕农们敲骨吸髓。


一场加税下来,只怕从自耕农手里面收的税,有八成都进了他们自己的腰包。


而后……而后便是众多活不下去的百姓。揭竿而起


天下到处都是造反的百姓,到处都是饿殍。


王朝陷入到巨大的危机里。


朝廷派兵镇压百姓造反,按起葫芦浮起瓢,力不从心。


最终……便是轰然倒塌,王朝覆灭……”


这话说完,晋王朱棡面色有些发白,声音也显得干涩。


按照自己家父皇所给出的思路,从土地兼并这个角度来看一个王朝的兴衰,竟然竟然会把一切,都看得如此的直白了。


确确实实,如同自己家父皇所说的那般。


王朝的兴衰,土地兼并才是最为根本的原因。


在这个过程里,肯定会有贪官污吏上下其手,也有昏聩之君等等各方面的影响。


但是,最为根本的原因,还是土地兼并。


若是没有土地兼并,众多百姓能活的下去,朝廷能收上税。


那很多事儿,都会变得不同。


王朝覆灭之后,新的王朝建立。


这个时候经历了乱世,众多的人口死亡。


很多旧有的秩序被打破,存在大量的无主田地。


人地矛盾不复存在。


开国君主能力不错,再给上一些不错的休养生息的政策,很容易就会出现复苏……


这……这……


朱棡忽然之间,就有些说不出话来了。


对上号了!


一切都对上了!


原来……原来这就是三百年王朝定律出现的原因!


原来,这所有的一切,归根结底就是土地兼并!


原来这件事儿,竟是这般的简单!


可又偏偏是这样的惊人!


果然,自己父皇说的很对。


所有的一切,都是围绕着土地兼并出现的。


自己在父皇的引导之下,竟然能一下子看着这么远,直接看透了王朝兴衰的根源!


有些王朝做的好,会通过一些办法,来抑制土地兼并。


这样的王朝,有些能存在个两百多年。


但有一些王朝就是瞎搞了。


比如元朝,只会打天下,不会治天下。


尤其是在抑制土地兼并这件事情上,完全没有丝毫的意识。


不仅不抑制,还实行了一个包税制。


简直就是一个灾难。


所以没有百年国运。


在汉唐这等朝代,正在出现盛世的时候,它却迅速走完了整个王朝兴衰的过程,已经轰然倒塌了……


朱元璋看着自己家老三的反应,不用问就知道,自己家老三已经想到了很多。


这让他很的满意。


同时也想起了半年前自己家标儿,从自己这里得知了这一个规律之后的反应。


和老三这个时候,是何其的相像。


朱元璋没有说话,坐在那里看起来奏章。


给自己家老三足够的时间,让他去思索,去消化。


如此过了好一阵后,晋王朱棡这才逐渐的回过神来。


能够看得出来,他被土地兼并所带来的震撼,还没有完全消失。


心绪依然特别的不平静。


“父皇您说的对!


土地兼并,确实是王朝三百年铁律的根本原因。


众多事情,从表面来看,有着各种各样的原因。


可从根源上来看,种种发展都离不开土地兼并。


而诸多的改革,其实从根本上来看,也是围绕如何给国家增加收入来的。


从这里也能看出来,宋朝时王安石变法,会注定失败。


因为王安石变法,没有从最根本上来进行。


没有抑制土地兼并。


不从这个根本的事情上着手,很多事都是虚有其表,治标不治本。


再加上守旧势力的各种反扑,捣乱,变法失败也就可想而知。”


听了朱棡的话,朱元璋欣慰地点了点头。


“你能看到这些,真的很不错。


现在明白,咱为什么要在国子学里,推行农书,开展畜牧这样的课程了吗?”


朱棡点了点头:“明白了,我大明是农业大国。


种地,畜牧养殖等,关系到无数人的肚子问题。


而无数人的肚子问题,又关系到国家的兴衰。


一个国家只要能让众多百姓们,不饿死,能让他们活得下去。


那这个国家就是就是好的。


就不会被推翻。


重农不能只流于表面,不能只是嘴上喊上一喊,而是要付诸行动。


父皇在国子学这个天下间最高的学府里,开设这样的课程。


恰恰便是一个最好的风向。


明确的告诉天下人,朝廷是重视农业的,是重视百姓的。


而如今士林当中的风气,便是万般皆下品,唯有读书高。


士农工商嘛,农要排在士的后面。


甚至于在很多人的心中,农连商都不如。


很多人都是嘴上说着农很重要,可是实际上却很轻视农事。


甚至有很多人,根本就不通农事。


对于种地的百姓,心中更是轻蔑……”


朱元璋闻言露出欣慰的笑容。


“你说的不错,咱就是这么想的。


国子学里的很多学生,今后都是要当官的。


在一个农业大国里当官,对农事却一点都不了解,又怎么能当得了好官?


所以咱们准备加上这些课程。


不仅如此,这农业的发展,畜牧业的发展,同样也是有着大学问。


怎么才能种出更多更好的粮食,让同样的土地,能够养活更多的人?


如何才能够在同样的时间里,养出更好猪马牛羊这些。


都是有大学问在的。


并不是说随便养养,随便种种就行。


这些都值得去深入研究。


咱在国子学开设这些课程,就是要让农业,畜牧业这些学问,上桌吃饭。


给它们一席之地。


提高它们的地位。


如此才能在整个社会,引起重视。


引导整个社会,重视农业,重视畜牧业的风尚风气。


如此,接下来再设立农科院,以及相应的农业学校,和畜牧业学校这些,就变得顺理成章。


也会减少很多的阻力。


同时,也能让更多的人,投入到这些行业之中,做出贡献。


农业,畜牧业,事关根本。


肚子问题始终是头等问题。


你说,如此重要的事儿,咱会因为一些不知所谓的人的反对,就放弃不去做吗?


这些人反对,就让他们反对去。


看他们反对的声音能有多大。


反对的轻也就算了,反对的狠了,那就休怪咱下重手!”


朱元璋的声音里,带出一些杀气腾腾……